English

怎样学英语如何学英语

1999-02-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范东生 我有话说

我们为什么学英语?要是问中学生,回答多半是:为了高考;要是问大学生,多数人会说,为了四、六级考试,为了研考(研究生考试),为了托福;而那些已经有了工作的人们,一多半的人会说,是为了职称晋级要考英语。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总是以精读、泛读为主要学习形式;课文内容则或是一般科普,或是些英语小故事。也有对文化背景的介绍,不过大多以一个小片段为单元,作为某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地介绍英语国家生活中的某一部分。效果如何?

最近我去美国访问,专门考察美国人怎么教外语,或是怎样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在洛杉矶的一所中学课堂里,教师正在用浸透式教学法为刚移民到美国不久的孩子上英语课。我在这里遇到了两个中国来的中学生。一个是高一程度,老家上海,刚到美国三个月;另一个初三程度,父母是广东人,来美半年左右。班级里27个学生,一半是墨西哥人,另一半来自南美洲、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那天课堂作业是关于加利福尼亚的地理和气候。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上计算机作题,另一组讨论。不上机的同学被分成五人一组准备题目。我注意到两个中国女孩相当安静,很少和其他同学交谈,却频繁互相询问,商量作业。我驱前问其中一个女孩:

“你在国内学的英语到这儿来多大程度上有用,多大程度上没用?”

“很多学过的英语这里用不上,例如HEALTH(健康课),就有很多新东西。”

“还有呢?”

“上课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提问。”

这是就她们所学的英语语言而言,但是从观察中我们也看到了她们不善交际的现象,虽然此刻教师要求他们讨论,做题,她们却宁愿自己做题,最多向自己的同胞问一两句。她们解释说,她们也想和其他同学交谈,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那么我们教英语,学英语为了什么?为什么很多英语教材教了文化背景,一些口语教材还专门教了情景交际,学生也掌握了可以说是足够的英语正规表达法,学过以后却用不上,不能实际进行交际呢?我举一个例子对这一现象做一说明:我在美国,美国教授开车带我去一个学校。由于我们俩都是第一次去,他开车,我就担起了NEVIGA?TOR(领航员)的工作。一路上我手持地图,嘴里发令:“Turnleft.”“Takearightturnatthenextcorner.”看起来中学学的英语极管用。但是试想一下,如果除了“左转”、“右转”以外便哑巴似地干坐在那儿不再出声,该有多别扭。你是和一个朋友在一起,却没话说,或者光等着别人问你什么,这样待在一起还真不如不在一起呢。因此我还要找一些话题跟这位教授聊聊:“Whycan’twedrivefaster?”“Doesyoursonalsohaveacar?IsitaFord,too?”……一路上我们谈笑风生,亲密无间,煞是融洽。

英语学了是为交际而用的,但这种交际又不单纯是为了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往实际生活中看过去,学了英语能够使我们和操不同语言的人士相处,相交流。我国的英语课堂一般而言为此准备得不多,常见的口语教材中的对话篇章,注意力仅在介绍英语表达常用的词汇和短语,语言的情景功能性很强,但却没有提供相应的语言环境,提供近似真实的人文语境。如果你只会那两句从课本上学来的短语,甚至整套话语,但却不了解你的说话对象,不知怎样判断他的语气和他隐晦地说出来的话语的含义,对于怎么样的表达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怎么样的表达反而会带来反效果心中无数,你就会发现那些语言学了简直就没法用。所以我们常见到学了英语口语的学生和外籍人士交谈时,尽管满肚子词汇、短语却无话可说,交际失败。从而进一步觉得英语真是高不可攀了。

英国的一位外语教育学者MichelByrom说,“成功的交际并不是以信息交换的有效性来衡量的,关键是在建立并保持(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正因为这样,当我看到RobertJ·Dix?son编写的MODERNAMER?ICANENGLISH《现代美国英语》时,立刻注意到这部教材编得很有新意。它基本上是一本口语教材,但却有丰富的生活背景。它的语言材料全都是在跨文化交际的生活中发生出来的,自然而鲜活。它是以美国的一所高校为背景,将几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作为口语材料的主要内容,再从这里展开去,进入许多个人的生活中,认识美国的文化,掌握和他们交际的规律。特别有意思的是,作为主要线索的几位大学生中,有相当几个外国留学生。他们既有来自亚洲的,也有来自欧洲、南美洲的。可以想见,在这样一群人中间,在这样一群人和当地美国社会中间,必然要发生跨文化的交流,例如教材中就有来自亚洲文化的日本学生怎样适应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怎样逐步地了解美国方式,掌握和当地人以及其他美洲留学生和谐交流,顺利相处的规律。

总体说来,《现代美国英语》在内容方面和形式方面均有其突出的特色。

先说内容方面。既然学习英语是为了有效地和具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交流,当然要了解产生了那个语言的地方的文化,而文化绝不是几个情景,如打电话、问路、上邮局等就能代表的。它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集合。贯穿这套教材一至六册的,就是学习这套教材的人所最需关心的异域文化内容:在美国大学生怎么上课,怎么住,怎么行,怎么过周末,怎么过假期,从各国来到美国学习的人怎样互相交往,怎样和当地学生与社会交往,这些都发生在我们熟悉的这几个青年学子身边;教材中的美国,既有中国人开餐馆的故事,对话;又有波多黎各人全家在美,妻子打工,丈夫失业的故事,对话;既有生意场上男女强人快节奏奔波的故事,对话;又有邻里间相处交往的故事,对话;既有脍炙人口,扣人心弦的西部故事;又有光怪陆离,引人向往的科普文章。这些不都是美国文化的典型特色吗?这些故事和人物涉及了美国社会的多个层面,不同场合,因而语言也就丰富多样。有严谨的商业谈判语言,也有课余郊游时的轻松对话;有教授、经理的规范用语,也有打工阶层、少数民族人们的日常口语。而出现这些用语的课文,几乎每一篇都让我们有条件在至于两课的环境里认识其中的人物或感受其特有的交际氛围。当我们对教材中几位经常交流的青年人以及他们的校园环境熟悉了以后,再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就会感觉他们这样说,用这样的表达是很自然的事儿,甚至会觉得如果自己在场也会像那样说,作出那样的反应的。到了这个境界,我是说既有了对异域文化氛围的体验,又有了基本的—虽然还是较模糊的—英语语感,就真的可以说,我们已经有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了,而我们同时对跨文化交际的具体重要技能之一———英语口语表达也已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有所掌握了。

再说这套教材的编排形式。我所见过的绝大多数教材,或者是专门的口语教材而不含任何阅读篇章;或者是纯基础性课程安排,听说读写加语法互分天下;或者单以阅读课文为主而不含口语训练。而《现代美国英语》则另辟蹊径,每篇课文以一段阅读片段为先导(阅读的篇幅随着难度加深而逐渐加长),有意义的是,这些阅读课文是为了后面的口语部分作铺垫的。而且口语课文和口语练习不是常见的跟在短文后面的理解性、巩固性问答。它们以与短文中相同的人物,相同的社会人文环境为内容,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另一个不同的侧面。因此这样的对话就不是孤立发生的对话,而是发生在一定环境中的,有着交际背景的对话。这对于学习者理解对话中短语的运用,语气的掌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可惜这一做法尚还没有引起口语教材编者的注意。

《现代美国英语》的另一点不同于多数口语教材的编排之处,体现在它的语法讲解方面。近十几年来流行的“交际法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等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主张外语教学中不讲或少讲语法,让学习者像掌握自己母语一样,通过实际交际,逐渐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对外语的习得。这种理论有道理,但不全面。应该说,在有交际条件的地方,有习得环境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大量接触英语,大量模仿活动,所谓“耳濡目染”,然后不知不觉习得英语。但是在没有交际条件,不具备外语环境的地方,还必需要借助语法,掌握英语的一般规律,然后学会英语。在我们中国这样的国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是要去习得呢,还是去学得呢?稍作观察就可以看到,在我国有条件大量接触英语,“不知不觉”习得英语的地方是太少了。大部分地方,尤其是中小城镇,不具备大量英语输入的条件,没有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交际环境。因此要说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习得,只有在确实将英语作为生活中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那样的英语国家是可行的。在中国这个与美国有巨大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的国家,英语只能是作为外语而不是二语来学习。问问我们身边的英语教师们就会知道,他们大多数明白交际的意义,也知道习得的道理,但教学中还是要教语法的。《现代美国英语》的编者DIXSON明白这一点,因此安排了大量的、系统的语法练习。我和我的合作者在编译过程中,根据我们对原书编者意图的理解,针对中国一般学习者的实际困难,在各篇课文后面的“结构与练习”部分中提出来一些难点加以解说,并配以例句,也是对原编者的用意的延伸。

最后,回到我们篇首的问题,为什么学英语?在当今这个越变越小的世界上,在科学技术已经可以使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随时进行沟通的时代,学好英语,就是为了实现与不同文化的人们成功地进行交际,与他们友好和谐地相处于这个我们共同拥有的星球上。《现代美国英语》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一本理想的教材,因此我主译了这套教材,将它奉献给各位为了交际的目的学习英语的朋友。

(作者:范东生安徽教育学院外语系主任《现代美国英语》丛书主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